欢迎光临进入昆明市西山起点养成教育培训学校! 孩子叛逆怎么办|离家出走|早恋网恋|厌学辍学|行为矫正学校| 收藏本站 常见答疑联系我们

我不想麻烦别人

时间:2020-05-11 15:28:36 阅读:

“我不想麻烦别人”—


一例回避型人格特质案例分析


基本资料:男性 14岁 初二在读 初二上学期休学 因性格孤僻、不喜欢和家长交流、不爱学习、爱撒谎、逃学被送到起点学校


来起点前情况:上初一之后,英语听不懂,也不会读,回家也没人教,老师要求背书,完成不了背书就会被叫家长,每次叫家长都是父亲去,父亲在忙于生意的同时,还要要经常跑很长的路去学校,每次见完家长,父亲都是说大道理,也没真正的帮助到孩子,叫家长多了,觉得不好意思,最后一次被叫家长,自己不想麻烦父亲,只好逃学;逃学后被表哥带到外省一个乡镇的寄宿制中学读完初二,表哥和表嫂都在那所学校教书,有一个1岁多孩子,周末的时候,学校没地方吃饭,表哥经常叫自己去他家吃饭,自己不想去,觉得太麻烦他们了,读完初二就不想去读了;会向父亲“骗钱”,和同学一起去外面玩,吃零食;游戏也不是太喜欢玩,只是不上学时无聊才玩游戏,社会上的朋友只是认识,少来往,只玩手机游戏,不去网吧;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己能处理的自己处理,不能处理的只能憋着,渴望有人帮忙;


个人成长史: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忙于做生意,很少有时间关注自己,父母教育多以打骂为主;初一时候父母带自己去KTV,自己不知道18岁以下的孩子不能去娱乐场所;父母于小学一年级离异,妈妈离开家到了外省,哥哥和自己由爷爷奶奶负责抚养,父亲支付生活费用,奶奶身体不好,患有多种疾病,曾经入院治疗多次,放长假的时候哥哥和自己会和母亲居住一段时间,母亲于2019年8月再婚,不打算再要孩子;父亲忙于生意,没时间过问自己;小学5年级,父亲再婚,与继母再生有一女儿,自己不愿意和他们居住在一起,觉得不想去打扰继母与父亲的生活;小学成绩中等,初一成绩下降,数学考70-80分,班上中上水平,其他差,不想背书;读初一时父亲没给自己手机,初二时为了联系自己方便才配了手机,开始玩手机游戏,逃学的时候没事做无聊,会玩手机游戏,认识3-4个社会上的朋友,只是怕自己被欺负的时候有人保护;在起点的家长见面日,与父亲单独一起基本没话说,与奶奶话多一点,觉得妈妈对自己好,想和妈妈一起生活;


家族史:父亲 高中文化 平常和孩子交流少 忙于生意 ;母亲 小学文化 离婚后离开孩子去外省,只是假期孩子去找妈妈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哥哥大自己2岁,经常教训自己,会与哥哥吵架的事情伤心,哥哥高一在读,学习在班里前20多名,考上大学没问题;爷爷奶奶负责孩子所有的生活和教育,因为文化程度低,在学习上帮助不了孩子,奶奶多病,多次住院治疗,家里还有一位100岁的曾祖母需要照顾,奶奶对母亲不满,觉得是母亲抛弃了孩子,对孩子的继母也不满,觉得她不管孩子,并且奶奶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主见,继母太霸道;母亲认为是父亲太过份,在他家呆不下去,继母认为是爷爷奶奶惯坏了孩子,大人们都在互相指责对方;奶奶不让孩子对外人说父母离婚,怕被人看不起,被人欺负;


案例分析:童年时父母离异,母亲离开家,孩子感受到被重要的人“抛弃”,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只能负责生活,父亲忙于自己的生意和自己的新家庭,也无暇顾及孩子,妈妈也只是假期偶尔和孩子一起生活,孩子长期处于被忽略的状态,核心想法是:“我的父母都不喜欢我,别人怎么会喜欢我呢?”,因而总是回避和他人交流;他的想法是:“一旦人们认识我,他们就会发现我很差劲”,所以孩子总是害怕麻烦别人,不想去打扰别人的生活;(包括不敢去打扰父母的生活,不好意思去打扰表哥表嫂的生活);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主动与他人分离,自尊低、容易感到羞愧、对于别人的批评感到极度的焦虑,因些与他人尽量避免交流,以减少批评的可能;在生活中使用回避策略,不求上进,维持低标准;回避可能失败的任务;避免高难度的任务;回避求助,回避勤奋努力;回避社交、友谊、责难;表现出回避型人格特质;



干预方法:认知和行为疗法 


1、规律运动和作息时间:逐渐让孩子接触社交环境,进行社交技能培训,在起点学校由教官进行拓展训练,引导孩子融入团体,同时新生刚来校时,都会匹配老生带领他们熟悉环境、熟悉学校的生活,这样可以减少孩子的社交焦虑;多提供孩子在公众场合展示自己的情境,比如发言、演讲;


2、心理咨询:通过找“生命中的闪光点”的方式,按照孩子的推理,事情都是糟糕的,但有没有“例外”发生呢,证明自己是“行的”,找到自信的感觉,同时,查找事实来质疑对自身和社会情境的负性自动思维;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真正的需要,通过父亲支付自己生活费用、送自己来起点学校,妈妈假期的陪伴,来证明孩子自己是值得爱的,在朋友和亲人心中是重要的;


3、为孩子寻找社会支持:与孩子的父亲多次交流,让他多关注孩子的成长,告诉孩子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让父亲“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而不能一味的责怪孩子;与孩子的妈妈取得联系,让孩子的妈妈多与孩子交流,多去看望孩子;


后记:父母离异并非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必然因素


当离异家庭的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和家人总是责怪离异给孩子带来的诸多不利因素,还有非常多的家庭即使婚姻已经名存实亡,甚至每天打骂争吵,为了孩子也要坚持不离婚。其实,父母离异并非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而父母离异后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却是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是为什么并非所有单亲家庭的孩子都有问题,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克林顿都是来自于单亲家庭,却不影响他们成为美国总统,比如电影演员孙俪,父亲的婚姻并没有影响她日后的婚姻生活;也并非所有双亲家庭的孩子都没有问题,父母每天的冷战、争吵、打骂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因为孩子在那样的环境下同样不会快乐,更为可怕的是他们可能会在父母那习得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还有可能因为父母婚姻的不幸福让他们长大以后不再相信感情和婚姻等,相信这些都不是父母愿意看到的结果。相反,即便是单亲家庭,给孩子充足的爱和恰当的教育方式,同样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健康快乐的人。


【心理科普】:回避型人格障碍(摘自: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


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个体极度害羞,经常感到不够好很容易被拒绝(不被需要,或被赶走)伤害,因为他们的感受和恐惧,回避与他人亲近或接触。在社交情境中,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个体可能因为害怕说错话或被羞辱,被取笑或被压制,而害怕大声说话。他们非常渴望被他人喜欢,渴望享受社会接触,但他们极度的害怕和害羞阻止了他们向他人伸出手。当存在以下至少4种情况时,可诊断此障碍:


1、回避需要社会接触的工作,由于害怕他人会批评(找茬儿)或拒绝他。


2、避免与他人交往,除非确信自己被喜欢。


3、由于害怕被羞辱或嘲弄,在亲密关系中受限制。


4、非常担心在社交情境中被批评或拒绝。


5、在新情境中感到害羞,因为感觉不够好;


6、感到相对他人,自己是无能或低级的(低自尊)。


7、不愿意冒险去参与新的社会接触或其他追求(例如,找一份新工作),因为害怕被羞辱。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是一种社交抵制、自感能力不足和对负性评价极其敏感的普遍模式;起始不晚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因为害怕批评、否定或排斥而回避涉及到显著人际接触的职业活动。可能因为新责任招致同事的批评而拒绝升迁。这些个体回避交新朋友,除非肯定自己能被喜欢并被不加批评地接受,除非通过严格考验证实了他们是相反的,否则他人常被认为是挑剔和批评性的。该障碍个体不会参加小组活动,除非有反复而慷慨的支持和关爱。尽管,在确认了无批评的接纳时,这些个体能够建立亲密关系,但人际间的亲密对他们来说通常是困难的,因为害怕暴露、被嘲弄或被羞辱,他们在亲密关系中表现拘谨,难以论及自身。


由于该障碍个体认为在社交场合会被批评或被拒绝,对发现这些反应特别敏感。如果有人做出即使是轻微的不赞同或批评,他们可能也会觉得特别受伤。他们往往是害羞、安静、抵制和“隐匿”的,因为他们担心任何对他们的注意都可能是贬低或拒绝的。他们预期无论自己说什么、别人都会认为是“错的”,所以他们可能什么都不说。他们对微妙的、提示讽刺或嘲笑的线索做出强烈反应。尽管他们渴望积极参与社交生活,但他们害怕把自己的快乐和运气放在别人手中。回避型人格障碍个体由于到感到能力不足和低自尊,而在新的人际关往中显得拘谨。在与陌生人的交往场合,会对自身社交能力和个人魅力的怀疑、顾虑、表现得格外明显。这些个体认为自己在社交方面笨拙,缺乏个人魅力或低人一等。由于认为可能令自己难为情,他们通常不愿冒个人风险或参加任何新的活动。他们很容易夸大一般情况下的潜在危险,由于对确定性的安全性的过高需求,可能导致其生活习惯的限制。该障碍个体可能因担心衣着不得体、出洋相而取消工作面试。微不足道的躯体症状或其他问题可能成为避免参加新活动的理由。




地址:昆明市西山区海口镇200号(原工人大学)

Copyright 昆明市西山起点养成教育培训学校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商务合作QQ:76026987 滇ICP备2021002140号
在线咨询